事业单位考试中,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常与朝代更替紧密相连,是不容忽视的考点。把这些考点串联起来,能帮助考生更系统地掌握知识,从容应对考试。花果事考认为,通过梳理朝代脉络,可清晰把握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。
西汉时,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,正式开辟陆上丝绸之路。张骞从长安出发,历经艰难抵达西域,不仅带回了西域的风土人情、地理物产等信息,还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通道。从此,丝绸、冶炼、凿井等技术从中国传向西方,胡瓜(黄瓜)、胡桃(核桃)等西域特产也传入中国。西汉还设立西域都护府,标志着新疆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,为丝绸之路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
东汉时期,班超随从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后,奉命出使西域。他在西域活动多年,重新打通隔绝多年的丝绸之路,还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(罗马帝国),虽因安息海商阻拦,甘英未能抵达罗马,但首次将丝绸之路从亚洲向欧洲延伸。此时,中国的造纸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,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。同时,西方的胡琴、胡荽(香菜)、胡萝卜、石榴等商品也不断输入中国。
唐朝国力强盛,秉持开放包容政策,丝绸之路迎来鼎盛时期。东西方交流极为频繁,医术、舞蹈、武学以及诸多著名动植物在双方间往来传播。唐代输入商品多冠以“海” 字,如海棠、海石榴、海珠(波斯湾珍珠)等,琵琶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。唐朝在丝路贸易管理上也有所创新,设置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使。而中国输出商品仍以丝绸为主,进一步巩固了丝绸之路的商贸地位。
北宋版图缩减,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,南宋更是偏安一隅,陆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。但与此同时,海上丝路崛起。因海上丝绸之路开通,瓷器成为主要输出商品。宋朝科技领先世界,指南针应用于航海,后传入欧洲,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。
明代中期后,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,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。不过,郑和七下西洋,开拓海上丝绸之路,虽不以贸易为主要目的,但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多国联系。明清时期,通过河西走廊的绿洲丝路运送的商品变为以大黄和茶叶为主,同时,玉米、番薯、马铃薯等大量农作物从国外引入中国。
丝绸之路贯穿多个朝代,从西汉开辟,历经各朝发展演变,其贸易物品、对外交流形式等都与朝代特征紧密相关。从西汉的开拓,到唐朝的鼎盛,再到明清的转变,考点丰富且相互关联。花果事考提醒考生,将这些朝代与丝绸之路的考点串联记忆,在考试中便能对相关题目应对自如,取得理想成绩。